
4月25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作为有着80年建校历史的鲁东大学,在教育改革的新起点上如何根据自身发展提高质量,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正成为这所学校师生们深切思考的问题。为此,鲁东大学把建设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大学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如果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看做是横坐标,把学校自身的实际看做是纵坐标,那么两个坐标的相交之点,就是学校定位的最佳选择。在人才培养推进的具体思路上,2011年初,鲁东大学因地制宜,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培养出了2011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广秀;济南吴家堡镇曹家圈村包村故事主人公村官孟帅;青海十大杰出志愿者何敬平等一系列杰出青年代表,他们毕业后迅速成长为所在部门的优秀人才,他们也成为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和特写。
鲁东大学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良传统,上世纪30年代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抗战时期的胶东公学、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师范教育阶段,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和建设人才。新时期,学校适应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坚持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综合性大学建设。最近几年,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带动下,鲁东大学高度重视服务社会工作,制定实施《鲁东大学服务烟台行动计划》,召开对外开放和服务社会工作会议,细化人才培养,为烟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鲁东大学更是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大力强化涉海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校地合作平台,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
首先,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领导。学校专门成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工作委员会”,各学院也成立了由单位党政领导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工作小组;学校开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改革论坛,积极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氛围;学校将筹集1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建设工程”有关项目。与此同时,学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纳入年终考核体系,与机关相关责任单位及各学院签订任务书,明确工作任务,加强监督检查。
其次,强化以应用性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学校重点扶持建设与烟台蓝色经济区建设相关的应用性人文社会学科与工科学科;加强对传统学科的改造力度,要求每个学科积极建设1~2个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研究方向,凝练和凸显应用性学科特色;密切联系产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力争申报成功2~3个以应用型为主要特色的新的本科专业;积极做好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两个工科专业的招生工作。
再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继续推进实施“一二六”人才工程,多渠道、全方位引进和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同行业、企业的广泛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师培训基地,试行专职教师到企业行业轮训制度;支持鼓励相关学院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相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学习、工作,更新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强化实践能力;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把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指导学生实践、第二课堂活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及技术攻关、获得发明专利、技术转让与开发等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纳入岗位竞聘和聘期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精力投入。
同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学校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调整、完善专业方向设置,要求已设方向的专业,进一步明确和加强1~2个应用性特色方向建设,尚未设置方向的专业,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相关行业、企业,研究设置方向,并重点建设至少1个具有应用性特色的专业方向。同时,丰富和扩大以应用性为特色,尤其是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比重,增加学生实践、实习学分比重,鼓励教师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在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联合编写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特色教材。继续推进KAB教学改革创新,丰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逐步扩大教学规模,积极申报国家级KAB创业教育基地。
此外,积极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平台。学校将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与地方、企业与行业的联合力度,要求每个本科专业均与1~2个相关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扎实开展博士(教授)进企业活动。2011年,计划选派2~3名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博士(教授)到企业挂职(兼职)。加大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的力度,对原有实习、实践基地进行有效梳理整合,学校今年将再建50个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力争使本年度高质量实习基地突破200个。继续推进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办学,聘请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应用型、开发型人才参与学院管理,参与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及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担任兼职辅导员和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
最后,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不断强化“食用菌应用技术实验室”、“电动汽车工程技术中心”等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与烟台拓伟机械有限公司、山东长运集团等企业联合成立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逐步提高学校应用型课题的承载能力,提高应用型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争取重大应用型项目的突破。鼓励教师更多地吸纳学生参与自己承担的课题,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2010年末,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传来一个好消息:鲁东大学交通学院2007级机械本科学生刘增强提交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保险柜网络控制系统”和“机电防盗保险柜”成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获得专利授权。也正是这两年,刘增强和他的同学们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一系列省级以上比赛,获得了数十项奖励,刮起了一阵大学生主导科研的创新风暴。从2009年至今交通学院学生申请了4项国家专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创新风暴源于鲁东大学交通学院成立的科技创新小组,源于以科研带动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推动。
为进一步培养应用型人才,鲁东大学以地方经济建设为着眼点,进行学科调整与专业再造。2007年以来,鲁东大学依据烟台市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专业改造步伐,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依托现有的34个硕士学位点和53个本科专业,及时调整传统学科与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及类型结构。现有的53个本科专业涉及9大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文理工为主、教师教育为优势和特色,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多学科本科专业体系。推行多元化培养模式,即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型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以最大限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011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及单位,鲁东大学申报的“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改革”、“校地合作,全程互动式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基于 顶岗置换的多元化中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4+2全科综合型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的公布,表明了鲁东大学教师教育特色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鲁东大学将继续在教师教育特色的发展道路上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在鲁东大学的80年发展史上,教师教育始终是该校坚持的一个特色,80年来,一代代鲁东大学师生,秉承红烛精神,滋兰树蕙,育英哺华,将红烛之魂传遍齐鲁大地。
1930年,山东省立莱阳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成立,鲁东大学80年师资培养的大幕由此拉开,此后的胶东公学、胶东师范学校、莱阳师范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院、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学院和鲁东大学的80年发展历程中,其中的67年都是以师范作为校名,并把教师教育作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在鲁东大学80年来培养的近10万名毕业生中,有将近7万人走上了教师岗位,在数十年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育人奉献的红烛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烟台市中小学在全国率先实施素质教育,鲁东大学和地方教育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平台。鲁东大学为地方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地方为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实践资源。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原副主任张承先来烟台考察时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评价:“烟台的素质教育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作为烟台教改实验区的教师的摇篮、教育改革的思想库,烟台师院是出了大力的。”
2007年,有关部门对烟威地区教师情况调查统计显示:烟威地区4.5万名初高中教师中有23201人是鲁东大学毕业生,占51.6%;1179名中学校长中有529人是鲁东大学毕业生,占44.9%;23名全国模范教师中有13人是鲁东大学毕业生,占56.5%。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鲁东大学立足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通过搭建校地联合、资源共享的平台,与地方教育部门积极合作,逐步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
进入21世纪,鲁东大学和地方教育部门联手,对地方师资队伍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作了详细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鲁东大学进一步优化了师范生的职前培养方案。
通过改革公共课程平台,形成平台加模块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通过增加教育科学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凸显教师培养的师范性;通过增开教学技能类课程,聘请基础教育的专家和名师来校讲座,开展模拟教学和微格教学,组织教学技能大赛等,增加学生校内学习、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加强师范生基本功训练,提高师范生从教技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世纪90年代,鲁东大学就在地方教育部门支持下,开始尝试“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就是高年级师范生在学完骨干课程,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后,到中小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职前教育实习;同时,被置换出来的中小学教师进入鲁东大学进行免费的职后教育培训。
2005年开始,鲁东大学和烟台市教育局全面展开和推广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双方共建134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师范生2000多名,培训置换教师近千名,实现了学校和地方的“双赢”。
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针对地方基础教育现状,鲁东大学充分利用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后培训,2005年以来培训各类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近万人。
为提升地方师资培养培训的层次,构建起新型教师教育体系,鲁东大学建立了“烟台中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和烟台、威海的地方师范学校积极合作,蓬莱师范学校、莱阳师范学校、文登师范学校成为“鲁东大学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鲁东大学对3所师范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普遍培训。
鲁东大学不仅把中小学教师请进大学课堂,还开展了以“倾听、对话、引领”为主题的教授送教下乡活动。教育专家们深入农村中小学,听取教师的讲课,并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举行案例式教学报告会,受到中小学教师们的热烈欢迎。
适应地方基础教育人才结构多样化需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层次。现有师范专业18个,涵盖了基础教育所需教师的学科专业领域;其中,建成省级特色专业3个,校级品牌专业3个、特色专业6个;1个省级试点改革专业已通过验收。2000年学校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在坚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鲁东大学进一步拓宽思路,把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应用性研究特色以及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方面挖掘出来的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个亮点,凸显优势,提高学校发展的竞争力。
2010年底鲁东大学外国留学生达到594人,名列山东省留学生人数第4名。此外,鲁东大学还成功获批成为国家汉办、省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受院校,首批奖学金留学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
鲁东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正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011年4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第二批获批名单,鲁东大学申报的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合作举办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名列其中,成为本次批准的18个项目之一,实现了鲁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零的突破。
鲁东大学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公布的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200所高校之一,先后与韩、日、美、俄、澳、加、法等12个国家的51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在联合办学、师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现与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高校联合举办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法国昂热大学、西部天主教大学合建卢瓦尔孔子学院;与国外多所大学合作开展“2+2”和“3+1”模式的本科生培养项目,成为烟威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共接收外国留学生6000多人。
除了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上取得突破,2009年底,鲁东大学还参与合作创建卢瓦尔孔子学院。法国卢瓦尔孔子学院,是在法国卢瓦尔中央大区及其所领导下的曼恩卢瓦尔省与其省会昂热市三级政府的积极参与下,与中国国家汉办及山东省政府和烟台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合作建成的。
孔子学院的建立,在鲁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历史上又是一大重要的突破;由两国政府方牵头多所高校合作模式在全国尚数首例。孔子学院的建立不仅将对卢瓦尔大区,特别是昂热市的中法交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进一步提升鲁东大学国际影响力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鲁东大学不仅着力于通过和国外高校的合作来推广汉文化,而且经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批准,2010年9月9日,鲁东大学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揭牌仪式举行,这是烟威地区首个新HSK考点,标志着鲁东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彰显了鲁东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高质与发展。
在现有的对外交流合作基础上,鲁东大学将继续打造国际化品牌,增加友好合作国外知名高校15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6个;每年有200名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出国交流学习;外籍专家数量达到教学岗位教师总数的5%;增建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建设一座国际交流中心。
“鲁东大学秉承80年来的发展成果,立足胶东,放眼全国,寻求出一条符合提高自身质量的发展之路,我们以应用型、有特色、国际化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强化的发展目标,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强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特色,确定放眼世界,突出国际化发展的布局,为学校服务地方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鲁东大学党委书记毕宪顺表示。
Copyright © 2002-2025 Casino USDT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