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燃气施工进场后,我是天天看呀,太开心了。”23日下午,秦淮区五福里居民叶桂霞依然掩饰不住兴奋。近期,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关注了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地下微管廊工程。这个省市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第一步就瞄准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实施地下管线施工。这处被誉为明清民居“活化石”的百年街区,不仅要完善雨污排水设施,而且要通天然气了。
“叶阿姨,您要出门啊?”当天下午,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刘亮一如既往地穿街走巷查看项目建设,正好碰见叶桂霞阿姨。叶阿姨如今是街巷里的“明星”,不只是被央视采访上了电视,还因为这些年她为街区通天然气作出的努力。
“用了几十年煤气罐,早就盼着通天然气。”叶阿姨领着记者走进家中,她家是整个荷花塘片区为数不多的成套居民楼。记者看到,厨房灶台下有一只气瓶,却垂下两根连接线。“做饭的时候,把液化气灶的接口连上气瓶。洗澡的时候,就拔掉烧饭的接口,连上燃气热水器的接口。”叶阿姨一边说一边示范,显得手忙脚乱。
“年龄大了,换气瓶也不容易。洗澡的时候,突然没气,那才叫尴尬。”叶阿姨表示,这些年她和一些居民呼吁为荷花塘通天然气。然而由于街区建设年代早,街巷狭窄,基础配套先天不足,难以满足天然气管道施工要求。而如今,从水斋庵施工的燃气管道已经延伸至孝顺里,即将进入五福里。
记者注意到,这些燃气管道分布在街巷两侧,呈“T”字形,就像挂在墙上一样。“横向的管道是天然气管道,竖向的管子是支撑柱。”刘亮介绍,这是因地制宜的最优解,也不影响后期房屋更新。“我们力争年底让叶阿姨所在的居民楼通上天然气。”刘亮说。
叶阿姨还下架了原本挂在网上销售的房屋,“天然气要通了,雨污水管铺设了,我没有理由再走了。”
荷花塘片区有历史街巷14条,包括殷高巷、孝顺里、谢公祠等。街巷宽度多在2.5米—3.5米,最窄处不足2米。因此,这里除了无法布设天然气管道,雨污水管、消防设施也普遍缺乏。空中缆线密布,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也开不进街巷。
“下雨就心慌,院子里的雨水排不出去。”80多岁的袁敏玉奶奶拉着记者的手走进了100多年的老宅。房屋白天昏暗,屋内空间狭窄。而木楼梯之上的阁楼,则住了几代人。老人家里没有卫生间,上厕所、倒马桶都要去公共厕所。
“这次雨水管、污水管接到了院子里,生活污水有地方排,下雨再也不怕淹了。”袁奶奶脸上带着微笑。
荷花塘更新项目获得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扶持,率先开始了全域补短板的建设。借鉴小西湖首创的微管廊经验,这里将铺设超过1公里微管廊和约1公里直埋段,实现区域全覆盖。
在五福里和孝顺里交叉口道路下方,记者看到了已建成的微管廊。管廊为单舱,高度和宽度均超过1米。“微管廊将集聚消防、自来水、弱电、污水管。”刘亮说,而强电、雨水管则在管廊外侧采用开挖边沟直埋。在狭窄的巷子里施工难度很大,被刘亮形容为“螺蛳壳里做道场”,所有的机械全部采用小型设备,能人工的就不上机械,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刘亮表示,市政补短板的实施,将为下一步开展居住品质升级夯实“里子”。
“去年6月,南京入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入选后,我们立即编制了《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市建委建设二处处长董文量介绍,行动计划明确三年总体工作目标,排定5个方面20项具体任务、204个计划项目。这些项目聚焦补短板、强韧性、提品质,推动市政设施更新“地上”与“地下”共治,燃气等公用设施改造“危旧”向“老旧”扩展,内涝防治“工程措施”与“应急保障”并重,“面子里子”一体实施。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经完成105个项目,73个项目在建,如完成石头城、朝天宫等6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改造道路7.68公里,完成架空管线月底,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评审中,南京在15个入选城市中获得最高等级“A”,显示了城市更新的成效。7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七大重点任务,就包括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和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围绕“人民城市”的建设要求,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把项目实施好,把城市基底打造好,把安全韧性提升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认可度。
Copyright © 2002-2025 Casino USDT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